本報記者 李鋼
  時值新一年開學季,省食藥監局頒佈“新規”,要求中小學校園周圍200米範圍內的食品店餐飲店以及食品攤販要一律持“證”經營。記者調查發現,目前中小學生的就餐市場主要被個體經營的小飯桌控制,而具有相應資質、相對更安全的團餐配送企業卻一直處在附屬地位。這一紙新規能否為“正規軍”帶來新機遇?
  校內供餐在減少
  “學校的小飯桌名額有限,只有孩子不在那兒吃了,才能替出名額。現在不少學校還在減少校內小飯桌的數量。”濟南市民曾正蘭說,她孩子所在的學校就表示,“我們學校不再開設學校小飯桌了,將現在已有的在校吃小飯桌的學生送到畢業,就不再找配餐公司了。”
  其實,以前各中小學大都有校內食堂,為孩子提供午餐等用餐服務,但隨著食品安全事故出現後,家長們以及相關部門對學校的追責,致使學校慢慢將學校食堂停辦,將學生就餐問題推向了校外市場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,小飯桌應運而生。
  但由於小飯桌大都是個體經營,且大都不符合相關許可條件,多年來一直處於“無證經營”的狀態。直到近幾年,相關部門才對“小飯桌”進行備案管理,將其納入監管範圍。現在每學期開學前,我省各縣(市、區)食藥監局會對轄區內的小飯桌進行檢查,並評定星級。
  儘管監管部門加強了對“小飯桌”的監管,但其食品安全風險仍然存在。記者在泉城路附近一家“小飯桌”看到,“小飯桌”位於一棟老舊的居民樓上,房間比較狹小,裡面擺滿了學生休息用的床,廚房更小,而且沒有專門的消毒設備等。
  配餐格局待變
  除了個體經營者,不少配餐企業也看到了這個市場。“應該說,得有1/3的中小學生中午需要在外解決用餐問題,就以濟南算,這就是個不小的市場。”山東松喬餐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竇大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,以30萬在校中小學生算的話,就算10元一份,這樣一年也是幾個億的市場。
  2009年,看到這個市場後,周濤投資30萬元成立了一家配餐公司,目標瞄向中小學生。“周邊的‘小飯桌’分流了大量的生意,我們的訂單一直不足。”周濤表示,價格低、訂量少令公司很難盈利,如今他不得不將更多的業務轉向單位配餐,“中小學的訂單已經很少。”
  據瞭解,目前有統一配餐的學校,大都由學校負責人、家委會等共同主導進行。周濤表示,“應該由教育、食藥監等主管部門參與,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,統一配餐不僅利於產業發展,還能保障安全。”我國近年來關註青少年營養問題,甚至每年補貼160億元用於改善農村中小學生營養午餐,而配餐公司的專業化顯然更符合這一思路。
  竇大海告訴記者,他所在的公司也曾給一家重點小學集中配餐,但只配送了一學期。
  “首先我們做的是冷鏈中餐,和目前大多數做熱鏈快餐不同。”最終由於成本等多方面原因,竇大海還是選擇了退出,“如果是熱鏈配餐,配餐的數量就有很大的局限性。一般熱鏈配餐供應量在幾千份已經很大,幾千份午餐可能就需要早晨做,當送到學校學生就餐時,已經過去了幾個小時,在這個過程中,尤其是夏季,安全風險很大。冷鏈快餐就可以剋服這些弊端,可以配送前加熱,如果條件允許,可以在學校加熱,這樣既能一次殺菌消毒確保安全,配送數量和範圍的限制也會更小。”
  本稿件所含文字、圖片和音視頻資料,版權均屬齊魯晚報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轉載,違者將依法追究責任。  (原標題:團餐“正規軍”失利小飯桌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j43ljjry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